广州废旧电脑回收站

【咨询电话/微信:198-6688-6988

  “快来领100元找记者优惠券,广州电脑回收维修二维码我只想任性地请创业者一键约记者!”最近,一款约媒体人写稿发稿的应用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上火了起来。如此明目张胆地让记者、编辑写软文的应用,大多数人或许这辈子都没见过,转发优惠券或截图发送的人也不约而同地表达出震惊的情绪:奇葩App,这些记者(入驻并帮写稿的记者)怎么想的?完全为了钱吗?不担心有风险吗?

  

  ▲“找记者”优惠券转发及详细页面

  对于这些负面的声音,“找记者”的联合创始人林海华表现得很淡定,广州电脑回收维修二维码他在朋友圈这样回复:推广让一些人激动了,创新都是具有争议性和破坏性的,淘宝对实体,Airbnb对酒店,Uber对出租车,我觉得这样破坏性和边缘性是对社会的一种推动……

  

  ▲林海华在朋友圈回复质疑

广州电脑回收维修二维码_广州电脑回收维修二维码地址

  “找记者”究竟是怎样的应用?是运营团队脑洞太大还是大家太过大惊小怪?跟着媒记君往下看。

  没想到“找记者”是这样的应用

  4月7日,“找记者”在App Store里正式上线,上线仅20天,从用户评论数量来看,装机量应该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夸赞其创意:滴滴约稿,创业者福音!和滴滴打车有客户端、司机端一样,“找记者”也有记者版,只是记者版未正式上线,而是与微信服务号连通使用。

  

  ▲“找记者”App闪屏图

  “微信毕竟还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应用”,运营团队早在去年11月就上线了“找记者”的服务号,去年12月正式开始对外运营,目前服务号是他们推广重心。上线5个月,服务号总共群发过10次图文信息,头条阅读量不高,但过半1k左右阅读数,最高的一篇阅读数过4k,对于还只有过万企业用户的微信号也属不易。会话页的自定义菜单栏承载了主要的服务功能。菜单栏一分为三,有三个一级菜单栏,分别是:

  1 . 创业者:这一栏是主要服务于企业、机构的约稿功能。“创业者”之下还有4个二级菜单栏,“我要约稿”“我的订单”“项目资料”“我的优惠券”。

  

  点开“我要约稿”,你可以看到,“找记者”将约稿报酬粗略地按发布媒体数量划分为4档,最高的达到单篇8000元,最低的为单篇1000元。

  2 . 记者入口:服务于记者、编辑等媒体人,媒体人可以通过此处抢单、收费等;“记者入口”之下同样有二级菜单栏,数量则为5个。

  要使用这些功能必须提交详细的记者注册信息,其中包括个人信息、银行卡信息、能接受的最低稿费以及作品链接等。

  

  3 . 有奖活动:发布使用规划、商务合作等信息。

  共享经济在企业传播的创新应用?

  连接优秀媒体人和需要写稿服务的创业企业,是“找记者”的初心。不可否认,这样的找记者写稿的需求的确存在。2015年年底,“找记者”获得了西山天使会数百万元天使轮投资,而“找记者”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已有数万创业者正在使用,并有3000+媒体提供支持和1000+记者入驻。

  如果以上的数据真实,对于一个上线不久的平台,这样的成绩尚算不错。数据之外,争议不断,看“找记者”的创始人伍王应怎么说。

  Q:你们为什么要创造一个记者帮写软文的平台?

  A:主要三方面原因:其一、创业者的痛点和刚需是找人找钱找用户,“找记者”则是创业者痛点中的痛点。我们团队四位创始人都是连续创业者,都很明白创业者的这种需求。创业者很需要有媒体宣传:例如融资,投资人先会要BP,然后就是“百度”公司或者产品以及创始人,了解更多的创业公司的信息以及PR宣传水平,进而决定是否约见;例如招聘,应聘者第一个动作就是百度一下公司的信息从而应对面试的相关问题,如果一家公司没有任何报道,应聘者会怀疑这是皮包公司而不敢前来面试。

  其二、传统的企业宣传报道模式成本高效率低。传统模式是小企业找朋友、寻求媒体资源,大企业找公关广告公司。但对于初期创业者来说,公关公司费用高,而且市面上很多公关公司也不愿意接小量订单。

  所以创业者一般都是托朋友圈找记者,但不是很铁的朋友关系,人家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媒体资源介绍给你,再说刷脸一次容易,二次就难了。

  其三、记者写稿的质量很高。很多创始人总以为自己的团队可以轻松解决文案,其实很多公司哪怕是市场PR总监写出来的都是干巴巴的软文,类似于产品说明书一样的文字,这很难形成转发和二次传播。

  很多专业的记者,他们更了解行业,他们会从创始人包装、商业模式解读、产品分析等方面客观分析,这样的东西有料,且容易二次传播。

  Q:目前,“找记者”的每日交易流水大概是多少?

  A:“找记者”微信号平台是2015年11月底开始外测,上线大概5个月,从一开始的月交易额几万元到现在的几十万元。前天,我们做了一次优惠券活动,单日成交订单近40单,日订单总额超10万元。我们希望大概今年8月份的时候,月交易流水能过百万,现在看来有可能提前实现。

  Q:关于入驻记者的写稿发稿情况,你们是否会帮助企业、公司进行监督?

  A:“找记者”和传统的公关公司、以及互联网+企业众包传播服务公司不一样,我们是产品技术驱动型,其他家的产品都是只能留下联系方式剩下人工对接。

  “找记者”则是全部线上实现,从创业者下单、记者接单、创业者选择记者、支付提现、审稿、发稿、评价体系等,完全不需要人工服务。后期我们会根据订单的数据分析,通过更精准的云端撮合系统,给创业者推荐更合适的记者。

  Q:不少人对于“找记者”这个应用有一些负面的评论,对此,您怎么看?

  A:我认为任何一个新生事物产生,从不认识、不理解到认识理解都需要一个过程。外界一些不理解的言论可能是因为不了解我们的模式,解释清楚,大家可能就会释然了。

  如果“找记者”颠覆了传统企业传播生态体系的某个环节,我们只能表示遗憾。只要媒体人和创业者们用户欢迎,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最好的服务。其实“找记者”和传统的传播生态更多的是合作关系,包括很多家公关公司、孵化器创客空间、投资机构都会主动找我们,希望把写稿业务外包给我们的平台。这样,他们也能降低写稿成本,提高写稿效率。

  Q:“找记者”的作用实际上与不少媒体的规章相违背,你们是否有一些的新的规划?

  A:“找记者”实际上不违背任何一家媒体的规章,因为记者媒体人只负责写稿不需要发稿,“找记者”对创业者来说则是“写发一条龙”的服务,只是发稿的流程是我们直接对接到媒体,并不是写稿记者。

  另外,我们都知道在写稿一线的媒体人大多年轻、工资低,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闲暇时间帮创业者写稿赚钱远远比“车马费”要体面。“找记者”应该是共享经济在企业传播领域的创新性应用。

  使用“找记者”赚外快有没有风险

  对于“找记者”所提供的服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找记者”团队认为,这是在帮助记者过得更体面;而外界也有不少声音认为,这是传统媒体的沦落,记者写软文有风险。

  记者利用专业知识和业余时间写软文,是否真的没有任何风险?媒记君邀请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徐凯律师为大家解答。

  徐律师认为记者写软文的行为是否违规违法,需要视入驻记者的资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入驻的记者是什么样的记者?有无记者证?是否有固定工作的媒体机构?入驻时,记者所在的媒体机构是否和‘找记者’达成了协议?”酌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每种情况所承担的风险有所不同:

  情况一:记者所在媒体机构和“找记者”达成合作协议。在这个前提下,该机构下的记者入驻该平台帮企业写软文,如果实际上按照广告经营规范,符合广告法,这种行为更像是媒体机构在“找记者”的平台上出售广告版面。

  情况二:记者所在媒体机构未与“找记者”达成协议,记者所写稿件不在所在媒体发布,这时候主要的问题是,该记者和单位之间的劳动合同是否约束这一情形。如果记者在不违法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帮企业写软文,稿件发布由“找记者”平台或企业自行安排,这种行为算是普通兼职。

  情况三:记者违反与所在媒体的劳动合同,收费帮其他企业写稿。如果记者和所在媒体签署的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不能出现外接企业软文等行为,那么,记者使用“找记者”应用帮企业写软文,就很可能违反劳动合同法,记者所在的媒体机构有可能按照合同规定处理,可能包括解除合同。

  情况四:在未经媒体机构允许的情况下,记者私下收费写稿并在自己所在媒体机构上发布。这种情况,情节最为严重,很可能会违反刑法。如果记者收钱帮人写文,并在自己媒体的报纸版面或其他平台发表,且记者的这部分收入不计入所在媒体的广告收入,而是纳入个人收入,要看金额高低和具体情节确定性质,可能会构成受贿罪。

  基于徐律师提出的四种情况,“找记者”创始人伍王应也做出了如下回应:情况三应该不会发生,因为“找记者”平台对记者注册有人工审核流程,不符合条件的绝对不会接单。而情况四,“找记者”在模式上已经有所避免,“找记者”是明确的写发稿分离制度,记者只需要写稿,已经避开了这个“坑”。

  * * *

  若有不同观点,欢迎来稿参与讨论

  

  转载需附带下框内容及完整二维码:

  本文转载自媒记(xdnmtzj),一个板着严肃脸深扒媒体圈八卦的微信公众号。

  欢迎各位媒体圈人士戳下方二维码关注媒记及个人工作微信“媒记君” 。

  

  

  阅读原文阅读

  

  加载中